文章精选丨当建筑“假古董”逐渐泛滥,我们该如何留住乡愁?
导读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愁”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那么,如何留住“乡愁”,如何面对故乡和旧城的改造,就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在《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第6期,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讲师肖建莉发表文章《留住乡愁,不要假古董》,通过分析平遥、上海外滩等5个保护案例,以及某地“汉街”等两个反面案例,提出了留住乡愁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本文字数:6634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文章信息
【提要】以习总书记的讲话“记得住乡愁”以及“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为切入点,通过对平遥、江南六镇、上海外滩、上海提篮桥、福州三坊七巷5个保护案例的回顾和分析,说明留住“乡”才会有“乡愁”。通过“汉街”的建设和大同大拆大建等反面案例的剖析,阐述了多懂一点历史,少造一些假古董的观点,并说明建筑物就是我们留下来的重要历史记忆。最后提出留住乡愁的策略:坚持“真实性”原则,拒绝大拆大建;重拾地方性特色,建立文化自信;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坚守保护底线,走向城市更新时代。
【关键词】乡愁;假古董;“真实性”原则;历史记忆;文化自信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农村考察时,与当地村民围坐聊乡愁。他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他还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留住乡愁,重树和坚定文化自信,留住中华民族的灵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留住“乡”才有“乡愁”
我们小时唱的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大家都有外婆,往往是外婆最亲,常会想起故乡与外婆的情景,那座桥,那条河,就能勾起你童年的回忆,外婆年老了走了,但那个桥还在,那条河还在,你会故地重游,寻找那摇啊摇的情景,如果故乡已经被拆迁改造了,河填了,桥也拆了,外婆也不在了,你就会觉得失去了故乡的留恋,因为人去物非,再也找不到故乡的踪影,留下的只是一股惆怅,所以说到要“留住乡愁”,就是要留存那些城镇的历史建筑和场景,要留住了“乡”才能有“乡愁”(阮仪三,2015)。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营建了众多的城镇。这些城镇直到1980年代以前大多还保存着历史传统的风貌和留存着珍贵的建筑遗产,而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许多城市也有了建设活动,大多是简单化地拆了老城建新城、拆了民房修马路。当时流行的口号是“若要富,先开路”、“汽车一响,黄金万两”,还有“拆旧建新,改朝换代”、“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全国到处大兴土木,成了一个大工地,许多城市都变了样子,许多新房子盖起来了,都是一样的方盒子建筑,一样的大马路,成了“万屋一面,千城一貌”。全国的城市都长成了一张脸,而且是丑陋难看的一张脸,年纪稍长的人们回想起过去的北京和南京、西安和延安……,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风貌。
为了编写《城市建设史》,我随董鉴泓先生在1961年起连续几年北上南下地调研了许多古城,就是这多次调研使我受到使命的感召,那时候中国很少有建设活动,基本上还留存着明清以来的城市风貌,都是古色古香,特别在大西北,仔细地一研究,许多古建都可以追溯到元代、辽代、金代、宋代,这些精彩的珍品,许多是在那里自生自灭,这是多么珍贵的遗产啊!中间蕴藏着深邃的技艺和文化的沉淀。自此我产生了毕生投身于保护这些遗产的事业中去的想法。董先生从城市规划转向城市史研究,陈从周先生从建筑史转向古建筑和古园林的研究,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开创古建筑的保护都给予我榜样和启迪,于是就有了“刀下留城”的经历(阮仪三,等,2010)。
1.1 “刀下留城救平遥”
平遥的城墙是后周时期(951年—960年) 建的,是中国最完整的城墙之一(图1)。平遥曾经有17家票号,是票号的故乡。平遥还有非常好的民居,那里有198个明代民居,398个清代民居,加起来近600个(图2、图3)。
图1 平遥城墙
图2 平遥古城风貌
图3 平遥民居
1963年暑期我与董鉴泓先生去山西调查古城,到平遥后发现这是一座保存很好的古城:城墙、城门楼、城中心的市楼和许多大院都完整地保留着,我国最早的票号“日昇昌”的招牌还挂着。我们回校后写过一篇文章《我国最早的票号业中心——平遥》,发表在1981年《建筑文化》杂志上(董鉴泓,1993)。
1980年,我带学生去山西榆次做规划设计,董鉴泓先生来看望我们,省城建处同志告诉我们平遥正在拆城墙,要我们去看看。平遥的文物队队长也来找我,说赶快去看看平遥。我们和几个同学去看的时候,西门已拆,正在拆西大街,明代、清代建筑拆掉百余幢。我们去找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他们是想开路让汽车开进来,在古城里搞小工厂。我们告诉他平遥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少数几个城市,劝他们不要拆并答应给他们做一个保留古城另开新区的规划。当时我找到了山西省建设厅规划处的处长,他给了我一个月的时间做规划,正值放暑假,我就召集了几个学生,董先生很支持,预支了车旅费,并亲临平遥指导。其实方案很简单,就是古城不动,新旧分开,合理发展(王景慧,等,1999)。
我拿着这个规划去北京找了罗哲文和郑孝燮两位元老,郑老说应该按照规划做设计,他说这是“刀下留城救平遥”的规划。我说,这么好的城墙已经拆掉一段了,要拿钱来修,罗老当即拍板,表示会支持我们,平遥就这么保下来了。
如今,平遥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去旅游。今年12月是平遥申遗成功20周年,更能体会到保护下来的重大意义。
1.2 此小桥非那小桥,此流水非那流水
保护古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原住民留着,把那里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下来。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但关键的问题是,古城应该修成什么样子。有的地方,古城被修成了假古董,而我认为,古城的保护原则应该是原样原修,“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留它原来的城市风貌、历史状况。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乌镇。在没有整修之前,乌镇都是水泥路,木板房破败不堪,要原样原修,恢复原来的形态,设计者花很大的力气找来原来的石板铺路。不要小看新修的石板路,之前的水泥路地下什么都没有,而如今看似陈旧的石板路底下有很多管道:下水道分成雨水、污水、自来水三种;电线分成电力线、电讯线、电话线、宽带,还有燃气管道(阮仪三,袁菲,2008;2010;2011)(图4)。
图4 乌镇基础设施改造
这个古镇修好以后,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在这里举办,因为这里的生活是现代化的,而风貌是历史遗存的,这就是“修旧如故”,更重要的是,它把真东西留了下来。
在这些水乡风光中,我保下了江南六镇,也就是周庄(图5)、同里(图6)、乌镇(图7)、甪直(图8)、西塘(图9)、南浔(图10、图11)。有人说这些都是“小桥流水人家”嘛,我说它们每个都不一样,此小桥非那小桥,此流水非那流水(阮仪三,2003)。
图5 周庄
图6 同里
图7 乌镇
图8 甪直
图9 西塘
图10 南浔整治前
图11 南浔整治后
1.3 “万国建筑博览会”
1990年代,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来中国访问,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请他在上海大厦的楼顶上看外滩。他说,外滩保护得很好,我看全世界少有这么美好的景色。事后,汪道涵市长打电话来问我:阮老师,我们保护规划做了没有?我说上海没做,他说你赶快做。那是1991年,我做了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南京路现在是一条很有特点的步行街,很重要的一点是,南京路的房子、马路是按照1:1的尺度来修的,这是最好的步行街尺度。步行街两边的商店也很重要,要多品种、小门面,所谓“名、特、优、老”,店铺一家接着一家,所以逛南京路很有逛头。
外滩的规划,则留存了它完整的历史风貌。从1889年到1937年,是建筑大动荡、大变化的时候,可以说,外滩囊括了目前世界的众多的建筑形式,是个“万国建筑博览会”。我们把外滩的25幢大厦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不能随意变动建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建筑,上海的专家给每幢房子认真做了鉴定,并为每幢房子设计了整修方案,所以上海的外滩是全国保护得最好的近代历史文化建筑群(阮仪三,2006)(图12)。
图12 外滩
1.4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上海人的骄傲,那就是上海虹口区提篮桥犹太人避难地保护区。2002年的时候,虹口区政府原打算把这个地块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我听说后,给韩正市长写了一封信,详细说明了建立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重要性。我是2002年11月写的信,很快,到2003年元旦,上海提篮桥犹太人保护区被列为上海市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一些犹太人盖的房子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上海邀请了100位在这里居住过的犹太人回来探亲,我参加了接待工作。有意思的是,这些高鼻子的犹太人说的都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其中曾经当过美国财政部长和世界银行总顾问,73岁的布鲁门萨也在这里找到了儿时的居所,他非常激动。以至于后来以色列驻沪总领事建议把提篮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当年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全部活下来了,有3万2千人,没有一个非正常死亡的,而流浪到别处的能存活的只是少数人,这里有犹太人开办的学校、有医院、有咖啡馆、有电影院,历史建筑都完好地留存着(张艳华,2006)(图13)。
图13 提篮桥
最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出要将提篮桥街道名称改为北外滩街道,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又将遭到这些短视者的抹杀的歹运,借此我们呼吁要珍惜历史遗产的价值。
1.5 三坊七巷险遭拆迁
福建省会福州市是著名的历史古城,1986 年被列为国家及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福州市政府委托我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我认真地完成了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可是到了第二年换了书记、市长,就要大搞开发,要把城市中最完整的历史地段三坊七巷搞开发,委托了香港设计师就做了开发规划,这个规划是要把整个街区内只留下那些文保单位和名人故居,其他房屋全部拆光,建成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居住和商业地区。
我向当时福州市领导解释了历史名城保护的道理,他们的做法是破坏了整个的历史环境,违反了保护名城的原则。市长根本听不进去,就此市里没有一个领导再理睬我了,我真是状告无门。正值此时崔永元要找我做“实话实说”栏目,他说你刀下留城救名城,救了多少个古城?我说,太可悲了,大多数没有救成,我就把福州的事告诉他。节目播出后,1992年6月3日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通知我明天上北京参加建设部长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请了福建省的领导和福州市的主要领导参加,就是谈三坊七巷的事,部长说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看了“实话实说”很关注,要我来管管“三坊七巷”保护的事,当然这件事总算翻了过来,后来他们聘我做保护修复的顾问,现在“三坊七巷”成为福州名城的重要的旅游和景观地段,也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阮仪三,2003)(图14、15)。
图14 1990 年代的三坊七巷
图15 2010 年代的三坊七巷
以上5个例子是在过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保住的,有的成为世界遗产,有的成为国家级遗产,如今都成为当地的骄傲,是展示地方特色的重要载体。
2 假古董留不住“乡愁”
2.1 多懂一点历史,少造一点假古董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整地留存”历史信息。目前,假古董仍在混淆视听和保护理念。
有一回,某地一位市长让我去看他们新修的“汉街”,汉代一条街,让我提提意见(图16)。我告诉他们,“汉街”两个字怎么可以写在一起?汉代根本就没有街。唐朝有街吗? 唐朝也只有“市”,汉代比唐朝还要早,只有市,没有街。大家看到《清明上河图》里有街,那是到了宋朝才开始有街的概念(阮仪三,2003)。
图16 汉街
这条“汉街”的入口处有一个大建筑物叫牌楼。《清明上河图》里有牌楼吗?《清明上河图》里并没有牌楼。牌楼是南宋定都杭州以后才出现的,所以汉朝一条街上就有牌楼,这是不懂历史、不懂文化。
还有一个地方新修了一段汉代的城墙。汉代的城墙是用砖砌的吗?我说肯定是假古董。砖砌到城墙上,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因为宋朝发明了火炮,原来城墙都是土堆的,最多就是石头的,但是炮一轰,土城墙很容易倒,因此才开始用砖砌成墙。
大同也在大拆明清时期的历史街区,建成所谓的仿古街区。其古城墙夯土墙体遗存较好,城墙根基条石,马面基础与砖墙等均有遗存,本该客观真实地保护起来。但2008 年起大同开始对70%夯土城墙进行包砖整体修复。还宣称由于“梁思成对大同城楼的测绘资料齐全,照片文献详实,为修复提供了详细依据,因此保证了建筑原真性!”,新修的假古董谈何原真性!其历史上在北城门原址也重修了不伦不类的所谓辽代的城楼。如此大同,完全寻不到任何故乡的影子。
所以,我们要多懂一点历史,少造一些假古董(阮仪三,袁菲,肖建莉,2014)。
2.2 建筑物就是我们留下来的重要历史记忆
我们中国的建筑确实是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讲究中轴线对称,有我们自己的格局、比例、尺度和色彩,这全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建筑物的留存,不仅仅是那些大型的公共建筑,比如故宫、孔庙,它们当然要很好地留存下来,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是特别重视民居的保护。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厅堂式住宅、延安的窑洞、福建的土楼……这些都是民居。要知道,这些民居也很重要,它们跟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民居也需要保护。
我们现在所住的房子和传统的房子不一样。以前住的房子非常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尊祖敬宗、男女有别、敬天畏地。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上面敞着就是天,上有天,下有地,然后中间有主房,旁边有左厢、右厢房。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厅堂式住宅,包括上海的石库门,都充分考虑到阖家的团聚,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土楼接土楼,一个大土楼围起来,一个家族聚在一起,几十家人家,然后中间是祭祀祖宗、祭天地的地方。礼仪关系在我们的传统住宅中体现得非常清晰。
而我们现代的住宅讲究什么呢?讲究个人的舒适性,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门厅、客厅,它不考虑主次之分,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小区里,一排排房子,讲究的是通风采光、容积率、停车位,有没有遛狗的场所。
我们不再有传统住宅的街巷、里弄,前街后巷、前门后门,不再有东家姆妈、西家阿婆、前门阿姨、后门奶奶,不再有青梅竹马、聪角之交,不再有过房亲、过门亲。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住宅形态,使过去的邻里之情变得淡漠(阮仪三,2016)。
所以说,建筑物就是我们留下来的重要历史记忆,而这些历史记忆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正是这些过去的建筑,留存了这些记忆,才使我们有了乡愁。乡愁乡愁,没有“ 乡” 哪来的“愁”?所以要留住乡愁,留住这些历史建筑物,不光是要留住那些皇宫别墅,还要留住我们自己真正的房屋和记忆。
3 留住乡愁,不要假古董
3.1 坚持“真实性”原则,拒绝大拆大建
留住真才能拒绝假,这是多年以来保护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真实性”首先拒绝大拆大建(阮仪三,李红艳,2016)。现在大多数的领导和普通百姓,对于要保护历史建筑和古城普遍有了认识,都知道要留存历史文化遗产,随意地拆毁古建筑是错误的行为,但是遇到具体的利益之事时,就会发生破坏古建、古街的事情,就在去年下半年里我又做了四回“刀下留城”的事。
一是上海的老北站地区,区政府要整块拆除这块上海重要的历史建筑集中地带,里面有抗日战争29路军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有著名画师吴昌硕故居,这些都是早已划定为历史保护区的建筑,或是优秀建筑,开发商的做法与福州三坊七巷以前的做法完全相同,这些历史建筑不敢动,但其周围、前后所有历史环境全拆光了,设计成了高楼。老百姓反映这里是上海人的重要历史记忆,有关地区领导封锁消息,不让记者采访,不准去现场拍摄。我去现场看了,那是一片狼藉,完整的街巷已拆掉了一条。我当天提笔给上海第一把手市委书记韩正写了封信,指出这是违章、违法的严重事件,同时也反映我们在拆迁政策认识上的问题。韩书记很快在我的信件上作了批示,制止了对老北站的拆迁,同时又在上海有关会议上把对旧房的拆迁政策作了重大修正,原来的提法是“拆、改、留”,现在改成了“留、改、拆”,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的尊重。
二是去年十月份大连传来消息,政府要拆除“东关街”,改造旧街坊,邀我去实地踏勘。这是当年山东老乡闯关东时兴建的早期住所,因为在帝俄的地盘边上,建筑的形态就像上海的石库门里弄一样,中西合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许多老字号、老店面、洋花饰,充满了独特的地方风情,可是住户都被全部迁光了,房门前围起了栅栏,贴满了拆迁的标语。但是老关东们和大连的许多有识之士纷纷集会呼吁,我去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真是声泪俱下。这样拆迁是拔去了老关东的根啊!我也义愤填膺地给大连市、辽宁省、以致中央领导写信,恳切地希望能保护这个大连人,也是东北老乡的乡愁之地,开发、发展不一定非要拆平老区。最终传来消息“暂不拆迁,再进行研究”。
去年还救下了广东深圳的湖贝村和河南商丘的古城历史街区。“刀下留城”一直在演绎,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城”、“镇”、“村”在悄悄地消失,这种情况何时能有所改变?故乡如何才能能找得到?留下来真实的历史遗存,拒绝大拆大建,才能让假古董无处可建,留住的才是真正的“乡”。
3.2 重拾地方性特色,建立文化自信
拒绝假古董,就要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的新的地方特色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为了留下可以参照的对标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和新城市。比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参照了苏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坡屋顶、院落式特征,延续了苏州传统园林的山水格局,既体现了苏州传统地方特色,又具时尚感。完全是与时俱进发展中故乡的样子,苏州人民皆以此为荣,成为新时代苏州的新名片,文化自信由此建立起来。
3.3 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坚守保护底线
存量规划成为新时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基调,由用地扩张型转变为内涵提升型,这时尤其要守住遗产保护的底线,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是刚性的,在此基础上传承传统技艺和文化,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和自然规律,进行城市更新。故乡还是那个故乡,稳步向前发展得更好,成为我们的骄傲!
作者简介:
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
肖建莉,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通讯作者
本文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第6期
相关阅读
觉得好,请点赞↓↓↓